当前位置:主页 > 情感生活 > 文章页

幼儿园案例分析、幼儿园案例分析传几个上来看看啊,急用!(幼儿园简短案例分析题)

时间:2021-07-23 11:28 编辑:admin

【案例1】小名是个3岁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名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完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小名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名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幼儿园案例分析?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名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名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幼儿园案例分析、幼儿园案例分析传几个上来看看啊,急用!(幼儿园简短案例分析题)

【分析1】3岁3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

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玩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小名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名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

【案例2】

早上来幼儿园时,冰冰很伤心的抱着奶奶哭不肯进入室内。在老师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冰冰进入了室内,但是冰冰仍然无法停止哭泣。这时孩子都在吃饭,老师就把冰冰叫到睡眠室,拉着冰冰的手,同时看着他的眼睛,“冰冰,我们单独聊聊吧。”冰冰这时的情绪已经有所缓和,虽然仍在抽泣,但已经努力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冰冰,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他们都等你来吃饭呢,而且老师也很喜欢冰冰。”看冰冰的情绪有所缓和,老师说“那我们拉个勾吧,一会儿好好吃饭”。冰冰很爽快的和老师拉了勾然后自己去洗手,然后又很安静的开始吃饭。冰冰快吃完饭时,“冰冰,我们明天开开心心的来幼儿园好吗?”冰冰只是看着老师,老师又用缓和的语气说“你这样哭奶奶会伤心的,而且眼睛会痛的…”没等老师说完,冰冰用一只手捂着眼睛,另一只小手摆动着“别说了,别说了”。

【分析2】

1、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学前前期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但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情。

2、 针对冰冰早上入园的哭泣,她的情绪反应应该完全是与社会性需要有关。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对家人很依恋,所以每天早上要和奶奶分别的时刻对他都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可能她自己也很苦恼,也不想用这种哭的方式和奶奶告别,但他毕竟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案例中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冰冰的哭泣不完全是闹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从冰冰的语言发展来看,她已经能够很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哭泣的现象应该是减少的,而且自我控制和掩饰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也在逐渐形成。

3、 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时,尽量给孩子时间调整情绪。早上入园前尽量用言语鼓励孩子。如“冰冰,今天奶奶希望你表现很棒,而且爸爸妈妈会在视频上看见你的;我们拉勾今天不哭了,奶奶把你送进幼儿园并不是不爱你了,我会想你的。”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用充满爱的眼神看着她,让她明白虽然把她送进幼儿园,但是对她的爱是不会变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的分析与反思怎么写

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随便看看
最新文章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1.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