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4 16:56 编辑:admin
老师为人师表,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
首先,仪容仪表
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小朋友,仪容仪表相对就更重要了,老师的穿着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外貌的审美观念,如果一个老师穿得太暴露或太随便,让人感觉不够严肃,同时也会影响幼儿对于衣服尺度的把握。
其次,言行举止
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一个人的高素质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浑身充满着正能量的。好的行为与谈吐能够给幼儿带去最直观的影响,如果一个老师不注重言行举止,是很难带出优秀的孩子的。
最后,教育观念
每个老师的教育理念不同,好的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热爱事业、充满爱心并负责任的,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让家长放心,才可以让孩子真正学有所成。
总之,一个孩子的成长,比较关键的人物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好的老师不仅会让孩子的学到生活中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更加的优秀。
教师节快到了,在此也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善于观察孩子的特点,细心和耐心的对待孩子,就能和孩子很好相处。
老师与幼儿的沟通技巧,其实就是了解每个孩子。
1.作为老师,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记清楚每个孩子的名字,爱好,习性,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你才有了与幼儿沟通的钥匙。
2.我们都知道,幼儿有他们喜欢的语言方式,当你用生动形象动作,夸张的语调去跟他们交流时,你会顺畅很多,所以跟幼儿交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而且尽量亲切,面带微笑。
3.放低姿态,幼儿与老师的身高差距会给孩子带去一种威严感,当你蹲下身,与孩子平视时,让他觉得你们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可以知心交流的。
4.与幼儿说话的语速,语调,都需要适中,和善,亲切,让幼儿容易接纳,与幼儿交流时,要多听听幼儿所说的,及时去赞扬,鼓励孩子的正确认知,对孩子来说,是对他莫大的肯定。
总之,与幼儿沟通,一定要遵循多说,多听,多表扬,少批评,了解孩子是沟通的桥梁。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这个幼师和孩子身上,同时在全国的很多地区也是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其实就像新闻上面说的,重点还是在对幼师素质上面。
我之前也做过幼师的工作,很多的幼师,每天不仅要保证孩子们身边的环境的卫生,还要上课,而且还要让孩子能够学上东西,不仅如此,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个体,老师们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们需要安静的时候,安静下来。
听上去这些是作为幼儿园老师都要能够做到的,但是,事实上,没有多少幼儿园老师能够真正的做到这一点。这是幼师的素质问题。还有外部因素,那就是幼儿园的问题,公立幼儿园,每个班的孩子都不少于40个,老师基本上最多也只有3个,而且老师还是倒班制,请问老师能够真正的好好对待孩子们吗???私立幼儿园,普通的一般情况下,一个班25到30个,基本是2个老师。
试问,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又有几个老师能够真正的做到高质量的教学呢??高端的私立幼儿园,在各个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可是,费用也不是我们所有人能够负担的起的啊!!
在我看来,国家是真的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了。现在关于这样的事情,已经从隐藏的现象当中付出水面了,在不进行调整,我们的孩子们会面临到什么就真的成为未知数了。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摘 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言行却往往不被人重视。孰不知,教师良好的语言态度和合格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本论文以研究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和自身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为方向,希望能以此找到改善幼儿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和自身行为的方法,以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成长。
【关键词】教师行为 自身素质 行为习惯 语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社会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频频被曝光,用针扎孩子,用书包砸孩子头。幼儿园虐待儿童的新闻接连发生,原因很多,最根本的,还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良好素质和言行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直接范例,因为老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幼儿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相反,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加速提高的。
二、从幼儿教师言行角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
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2.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语言情感,强化积极的语言行为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不能任情任性,随时、随地都要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否则教师的教育将是白费力气。”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的意志较薄弱,但行为习惯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着一种社会责任,直接对幼儿起着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当教师们经常为了设计教育活动而忙碌着,殊不知自身的言行便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这种言行每时每刻影响幼儿。如果教师不注意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光凭集体教师中的“言传”而忽略生活中的“身教”就会错失很多教育良机,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教师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自身行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改善方法
(一)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的改善方法
提高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形象,直观,语汇贫乏。语言情境性成份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说话质量,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语言示范。具体的说,教师的语言应做到以下点:
1.规范、准确
做到规范和准确,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坚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做到清晰到位;在词汇要素的搭配上做到准确无误;在语句的表达上做到通畅流利。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标准的语言示范,这也是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浅显、直接
做到浅显和直接,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多用实词少用虚词;直接地说,不拐弯抹角;多具体少抽象,让幼儿在听话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只有让幼儿能听清、听懂老师在说些什么,语言教育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3.句式简短、明了
做到句式简短和明了,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使用短句、单句,把附加成分多的长句、复句简单化,这样幼儿听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更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4.适当地运用体态语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语言均对幼儿产生影响。体态语的恰当运用,会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当孩子做得对或者犯小过失时,教师冲他点点头,或者摆摆手,用体态语来表示你的赞许或批评,会更显亲切、自然,也会让孩子获得满足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注意有声语言的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和充分利用体态语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不规范行为的改善方法
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模范,具体的说应该做到以下这些:
1.教师应有良好的交谈习惯。
自觉使用普通话。
语言文明、说话轻声悦耳。
对幼儿使用正面语言,不当面批评幼儿,不训斥幼儿,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2.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举止行为习惯。
照顾幼儿动作要轻柔、细心。
提问幼儿时,不用手指点幼儿,应用手心向上的“请”姿势。
在教育场合,就坐时不翘二郎
蒙台梭利教师运用身体语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语言有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之分,所谓无声语言就是我们的身体语言,也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肢体态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有声语言。这种肢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语言乃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语言修养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得到的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作为蒙台梭利教师,其讲课语言既要符合对所有教师的一般语言要求,又要有反映蒙台梭利教育特殊规律的特殊语言要求。蒙台梭利教师的语言修养,将决定着孩子在活动中的效率。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乃至其它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一名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用纯熟、优美的身体语言将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工作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教学中常见的态势语有眼势语、手势语、头势语、面势语和体距语。 (一)眼势语 (1)注视。目光较长时间地固定于某人或某物。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亲密注视会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2)环视。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环视可使教师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灵活。如果课中完全没有环视行为,就会给学生以教师呆板、不热情或高傲的印象。(3)盯视。使视线集中在某一范围内,目光不流转,甚至连眼都不眨一下。这种眼势用于事物,可表示强烈兴趣。 (二)手势语(1)翘拇指。主要表示高度称赞、非常佩服、绝对的首屈一指。(2)伸食指。食指与嘴唇垂直并靠拢嘴唇或与嘴唇接触,表示“请安静”。这时嘴唇通常撮起,眼睛要稍稍睁大。(3)丁字手势。丁字手势的含义为“暂停”。(4)按掌。单手下按用于个体,表示坐下,双手下按用于群体,其义是要求坐下,引申为“停止做某事”。(5)抬手。单手上抬用于个体,表示起立,含有请的意思。双手上抬表示起立,还象征坦诚、真诚,这时手掌不是上抬,而是向两边摊开(拥抱前)。 (6)鼓掌。鼓掌的基本含义是赞许、肯定。也可用来表示打节奏、提醒、暗号、讽刺等含义。 (7)握拳。攥紧拳头,置于胸前,拳心向内,前后挥动数次,以示力量(命运)。 (三)头势语 (1)点头。基本含义是同意或赞成。(2)摇头。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头部呈拨浪鼓式快速摇动,表示坚决的无通融余地的否定。(3)侧首。基本义是“关注”,结合面部表情的不同,显现“感兴趣”和“怀疑”两种意思。(4)鞠躬。主要表现为浅鞠躬:将头部垂下成低首态,然后再抬起来。其含义有二,一是致意,二是表示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