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文章页

如何有效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时间:2022-06-06 04:24 编辑:admin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有效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们继续在园课题“顺应幼儿天性,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引领下,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析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行为、分析教师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的适宜性,不断优化活动方案,并梳理适宜教学具的创设与推动幼儿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自主探究、快乐轻松的学习,使研究获得成效。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组内开展的两轮课例研究,分别为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和《叮咚小门铃》。我们在课例的实践、比较和优化的过程中,有了对有效开展小班音乐活动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如何有效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一、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如在活动《大雨和小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两段截然不同的音乐素材,大雨的音乐响亮却缓慢,小雨的音乐则轻松而欢快。教师让孩子倾听音乐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说到“下大雨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时,孩子们表达出哗啦啦、轰隆隆、哗哗哗等词汇来形容;而在表达“小雨落下来的时候会发出了什么声音?”时,幼儿用象声词来模仿小雨的声音:淅沥沥、滴滴答、沙沙沙等。显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对于两段音乐素材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二、为幼儿创设情境,加深音乐的感染力。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活动,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一下子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活动《叮咚小门铃》第一研时,教师导入:“妞妞要搬新家啦,住进新房真开心。孩子们,你们有谁也搬新家啦?新房子怎么样?”孩子们积极地表达,如说到“很高很高。” “我的新房子是灰色的。”“新房子很大,有好几个房间。”等,教师的提问将幼儿带进歌曲中搬新家的情境。又如在说到门铃声时教师提问:“你们家的门铃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呢?”,有孩子说:“客人来了请开门,客人来了请开门。”教师回应:“哦,你们家的门铃声是讲话的。”有孩子说:“我家的门铃是哆唻咪发唆啦~”教师回应:“哦哟,你们家门铃是唱歌的呀!”还有孩子说:“滴滴嘟嘟,滴滴嘟嘟。”教师回应:“你家的门铃是好听的音乐声。”可见,音乐情境的导入,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活动的兴趣。

2.让形象直观的图画、视频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大雨和小雨》第一研活动中,感受音乐形象时教师分别播放了大雨和小雨的视频让幼儿来观看,引导幼儿观察表达:“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雨和大雨有什么不一样?”并引导孩子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直观的视频所吸引,专注地观察大雨和小雨。

而在《大雨和小雨》第二研活动中,教师更是在原有视频提供的基础上,制作了大雨和小雨中的人、花草树木等相关PPT课件。并辅以一些提问“下这么大的雨,我们在雨里会怎么样呀?”、“大树小花们又会怎么样呢?”、“下小雨时你们会怎样在雨中玩耍呢?”、“大树小花们又会怎么样呢?它们喜欢下小雨吗?为什么?”等等,配合上形象直观的画面,孩子们充分表达出自己观察后及生活中的感受。

三、让幼儿在音乐情境中创造性地表现,体验成功和快乐的情感。

1.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大雨和小雨》第四研的活动中,用拍打身体不同部位来表现大雨小雨,如拍手,跺脚,拍肩等。幼儿自由表达并尝试身体的哪个地方的声音是响响的像大雨?哪个地方的轻轻的像小雨?引导孩子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节奏语言表现出来。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同样在《大雨和小雨》第四研的活动中,教师介绍轮奏规则,请想跟大雨做游戏的孩子拿着手里的乐器坐到一边,跟小雨做游戏的孩子拿着手里的乐器坐到另一边。教师用手势示意,听到相应的音乐时用乐器进行演奏。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如在《叮咚小门铃》前两研的活动中,第一环节有演唱的部分,教师就以笑眯眯的眼神来暗示孩子演唱出搬新家、装上小门铃的快乐。而在《大雨和小雨》动作表现的两研活动中,教师也是运用体态语言引导孩子表现大雨时的奔跑、躲避的情景,以及小雨中踩水、嬉戏等情景。

2.巧妙运用材料,帮助幼儿大胆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节奏卡片+打击乐器。节奏表现是音乐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在《大雨和小雨》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音乐的特点,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来进行表现。如串铃、铃鼓、棒铃、沙蛋、沙球、自制乐器(米瓶),引导幼儿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来演奏。同时为孩子提供了相应的节奏卡片,用形象的大雨点、小雨点来表示,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动作图谱+表演视频。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所以在《叮咚小门铃》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与歌曲内容相匹配的三套动作图谱,引导孩子在音乐中自主探索,大胆创编相应的动作边唱边表现。有的孩子用一手叉腰、一手摇晃放在耳朵边表示好听的门铃声;有的孩子在唱到“叮咚叮咚”时做按门铃的动作、唱到“谁到我家来做客”时做向上招手的动作、唱到“来了小客人”时做请进的动作;有的则做着叉腰、请进的动作表示欢迎客人。孩子们学会借鉴图谱上的动作,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创编动作进行表现。而表演视频的运用则充分调动了他们表演的积极性,孩子们认真观看了视频,也有愿望要一起表演,积极性很高,情绪状态也是非常愉悦的。

3.教师投入的表演能感染幼儿,形成积极愉快的活动氛围。

在两轮课例开展的每一研活动中,我们的老师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状态来感染幼儿,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老师和同伴的感染下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通过组内课例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小班音乐活动有了一些发现:

1.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去表现音乐,从而获得很大的快乐。

2.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3. 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和谐的、平等自由的音乐活动中,才能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意,让幼儿乐于展示自己,从中体会到快乐。

出风头的中岛弥兵卫

随便看看
最新文章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1. 1
  2.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