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图告诉你,孩子读很多书背很多名言,为啥写作文还是不会用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如果我们从孩子表达刻苦学习的作文,读到这样的名言警句,是不是感觉比较有文采?

的确,孩子在作文时,引用诗词名言,或者格言警句,不但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读起来非常有文采,有书卷气。

遗憾的是,有的孩子会说,我读了很多书,背了很多格言警句,可是一提笔写文章就不知道该用什么名言名句了。

今天我们结合一张图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01 为什么提笔写作文,却不知道该用什么名言警句

1张图告诉你,孩子读很多书背很多名言,为啥写作文还是不会用图1-1(余老诗)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知识,有一个从记忆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而有的孩子对名言警句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记忆这一环节上,忽视了理解和运用。

这就好比咱们从超市买了一堆画笔和颜料回来,可从来都不知道每种画笔的不同用途,也不知道不同颜色的颜料如何调色,更没有主动去画画。

那么,这堆画笔和颜料只是从超市搬回来,存放在家里,但它们并不真正属于我们。因为我们不知道用来干什么,也没用过它们。

类似的,孩子们学习名言警句之类的知识,同样存在3个层次。正如上图(图1-1)所示,孩子们脑海里记住的知识如同最大的一个圈,这个圈为什么是最大的呢?

道理很简单,记住的东西越多,这个圈就越大。孩子记住一个知识的难度并不大,记忆力好的孩子,也许只是看了一眼就记住了。

有的孩子刚会说话打孩子教育有何影响,就能背诵很多电视广告语,比如“今年过年不收礼呀,不收礼,收礼只收xx金。”

孩子对“收礼”行为不理解打孩子教育有何影响,但不影响他先记住这句话。

所以孩子记忆中的知识并不全是理解的,能运用的就更少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背诵了书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格言,可是提笔写文章就是不会用的问题。

1张图告诉你,孩子读很多书背很多名言,为啥写作文还是不会用

02 怎么解决提笔不会引用名言名句的问题

搞清楚了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引导孩子在学习名言名句的过程中,把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办法是“2个问题引路”。

来举个例子吧: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是写一份书信。

有一篇优秀作文,就引用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这句格言警句。原文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老师,我觉得最好的回报就是刻苦训练,将来有机会参加各种比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训练的时候,我不会怕苦怕难了,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进入省队,为您也为学校争光。

针对其中的名言,我们可以问一问:

1) 它出自于哪里?它的本意是什么?作者的用意又是什么?

通过查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就可以知道,这句名言警句出自《警世贤文》。它本来的意思是指锋利的宝剑,要从不断的打磨中得来;梅花的扑鼻的香味,要来自于对冬天严寒的抵抗。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很显然,小作者在给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中引用它,说明自己已经明白刻苦训练的意义,并愿意为老师和学校争光的决心。

2) 这句名言警句我该用在什么时候?我用它来表达我什么样的想法和意思?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实际,比如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成绩,是否可以引用呢?

当然可以。

例如打孩子教育有何影响,引用这句名言来说明我们去参加某某比赛的时候,要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才能取胜的信心;

又如当孩子学习某门功课或某项技能,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懈怠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用这句名言来鼓励自己?

当自己的同学、小伙伴遇到类似情况,是不是也可以引用这句名言鼓励他们呢?

你看,这么一来,引导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把名言警句、诗词格言,从记忆变成理解打孩子教育有何影响,变成运用的时候,知识就能活学活用了。

孩子写作文的时候,也能逐渐主动在自己的文章引用名言警句了。当然打孩子教育有何影响,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

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去练习,直到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