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
父母在得知孩子死亡的时候,往往后悔不已,妈妈嚎啕大哭,大喊,"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可是,这个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我们先来看一下,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悲剧。
父母为什么总是朝孩子发脾气呢?
动画片《小猪佩奇》火遍全国,许多孩子都爱不释手。这是为啥呢?难道仅仅因为它颜色丰富,符合小孩子的审美吗?当然不是,因为在这部动画片里,没有语言暴力,没有负能量,剧情里永远都充斥着一家人的温馨与爱。
佩奇和乔治把玩具到处乱扔,甚至搞坏爸爸的衣服,佩奇的父母永远都是一副温和的样子,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生气,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会更不会把气都撒到孩子身上。
可是,佩奇父母能做到的事情,许多父母却做不到。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1、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随意发脾气。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可是,讲道理的时候都明白,事情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界限感,我们没有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在我们眼中,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附属品,那我朝我自己的私有物品发脾气,谁能管得着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教育我家孩子,干你啥事儿?"
但是,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孩子已经与我们分离,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陪伴,可以指导,也可以教育,但是我们却没有资格把他当作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来承担我们的情绪。
2、人的本能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对孩子,也不例外。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委屈,生气,狠狠滴去踹身边正在打滚的小猫。小猫逃到街上,一辆卡车正好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站在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讲的是不良情绪的传染,导致的恶性循环。但是,不幸的是,当踢猫效应发生在家庭中时,孩子往往就会变成那只小猫,他们能做的只有逃离,但是有时候却无处可逃。
心理学认为,人本能发泄的对象,就是身边比自己弱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