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孩子们发生争抢如何处理?小朋友们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家里有两个小朋友,特别容易发生争抢,即使已经给他们买了一屋子的玩具,他们也总喜欢玩对方手里的那一个。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而且,遇到这种情况时,成人的处理方式特别容易出现几大误区。

误区一:要求大宝让着小宝。

「你是姐姐,所以你要让着弟弟!」

「你是哥哥,你怎么能打妹妹呢?」

「弟弟不懂事,你让着他呗,让他玩儿一会儿呗!」

「妹妹还小,他下手没轻重,你怎么能还手呢?」

误区二:严惩大宝,放过小宝。

惩罚的时候,大人容易对大宝下重手,对于小宝则秉持纵容或和稀泥的态度,这种做法对大宝并不公平,而且很容易激化大宝和小宝之间的矛盾。

误区三:拿另一方当榜样

大人在教育一个宝宝的时候,常常会拿另一个宝宝作为正面的例子:「姐姐你就让着弟弟吧,上次,弟弟不就让着你,把他的玩具分给你了吗?」

这种做法,很容易将孩子从对事件的关注,引到对人的关注,将发泄的出口对准人。

用不了几次,总被批评的一方面就容易对总被表扬的一方产生本能的厌恶和防御。

孩子们发生争抢如何处理

误区四:贴标签和夸大其词

父母尤其是老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容易贴标签。

「你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了!」

「你怎么这么坏,能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

「你怎么能对妹妹这么重地拳打脚踢呢?」

这些说法非常容易强化孩子不良的行为。

有的孩子会因此自暴自弃,认为反正都不是好孩子,也就没必要表现好了,反正自己坏,干脆就做个坏人;大多数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了冤枉,当他认为成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心里自然产生了隔阂,不想和成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因此接下来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父母抱怨,什么都跟孩子说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呢?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事实上,很难有人能听得进去直接的批评。

作为成人,我们尚且会因为被批评了,就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从而竖起心防,拒绝采纳建议;孩子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