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社交障碍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也逐渐的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宝宝有社交障碍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一、宝宝把“被打”当成了游戏,怎么办?
二、宝宝太内向了,该怎么引导?
三、孩子完全不认生,该做安全教育吗?
四、宝宝没有主见,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只会做“跟屁虫”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关注的世界开始从家庭转移到同伴之中,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到了2岁左右,孩子对交往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内心很渴望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同伴之间积极友好的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归属感、责任感和同情心等,能塑造出良好的性格品质。此外,在交往过程中也为孩子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孩子丰富知识、扩展视野。
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交能力强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缺乏同伴交往的孩子容易出现孤独感和孤僻行为,成年后也容易遇到人际关系处理和沟通交流方面的困难。
其实,究其本身,宝宝所有的问题,都是之前家长的引导错误导致的, 一部分家长总会觉得自己育儿师知识特别丰富,知道的特别多,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家孩子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能及时纠正,长期发展就会影响孩子一生。
有人说小宝宝什么都不懂,压根不会跟人互动,讲什么社会性?虽然刚出生的宝宝还不会跟你互动,但是他的社会性发育已经开始起步了。社会交往能力,是孩子智力发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社会性发育有不同的表现,从最初的注视跟随、不出声的笑,再到出声音的笑,再到会咿咿呀呀地跟你说话...其实孩子从0岁起就开始在社会交往了。
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交往对象,孩子从亲子间的互动中获得了初步的交往经验,这对于孩子日后与他人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参照群体和模仿对象,你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早期的亲子互动为孩子待人接物、良好品行、兴趣爱好及道德观念的形成莫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家长,您是否能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社交发展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养呢?
文文妈妈:我家宝贝一岁半,女孩,以前被大孩子打时,她一般会呆一下,痛的话就哭几声。但前两天被人打了脸后,她看对方一眼,然后看我,我没有做反应,谁知道她竟伸手也打了自己一下,然后笑了,似乎觉得很好玩。这反应不大对,我该怎么正确引导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