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当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哭嚎连天的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束手无策。

如果父母早早的给孩子定好规矩,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要怎样做,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头痛的行为了。

当然给孩子建立规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这6点。

培养孩子好习惯应注意六点

从小开始树立规则意识

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

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给孩子建立规则时,要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