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我家孩子现在初二,是男孩,叛逆的我一点点办法都没有!”“13岁男孩,最近简直就成了火药桶子,一家人小心翼翼地避让着,却还是动不动就炸,怎么办?”

1、“叛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家长们描述的自家孩子青春期叛逆行为表现很多,比如厌学、逃学,严重者离家出走。还有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事无大小以对抗父母为乐的、忘乎所以早恋的。有一位家长写了几百字的留言,全是描述自家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差,特别爱发脾气,跟人交流基本靠吼……也有抽烟、打架、撒谎、花钱无度等情形。有个家长甚至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自家孩子:偏执、任性、暴躁、不听话、不懂感恩、亲情冷漠。

反正就是一句话:以上种种行为都招致家长极度反感、极度恐慌、极度焦虑。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无法接受”——为什么无法接受?因为都不符合家长固有的判断标准。简言之,以上此类行为,都是“坏孩子”的标配。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儿?一旦沾染了以上行为,家长理所当然要反感、要恐慌、要焦虑啊,因为自家的心肝肝、肉蛋蛋居然是“坏孩子”了!但是呢,中国人惯来含蓄,做家长的总不好直白说自家孩子成了“坏孩子!”所以,“叛逆”就成了一个很微妙的词,被无数家长当成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

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的最核心功用是什么?一是狐假虎威,二是免除责任。“叛逆”这个词之所以被无数家长如此高频提出,最根本目的,是借教育专家们创设的这个词,来免除自己教育不当的所有责任罢了。

家长以“叛逆”二字作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那么,谁来担责呢?总得要有一个人作背锅侠是吧?谁合适?当然是孩子!

简言之:所谓叛逆,不过是家长为自己免责、脱罪的借口而已,不过是想将教育失败的责任转嫁给孩子的借口罢了。

2、所有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何谓叛逆?不过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自然而然通过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表达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从而寻求和探索一个独立生命个体强烈的“自主意识”罢了。

为什么会有叛逆这种东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罢了。

为什么说所有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第一,有些家长思想过于传统。思想过于传统只是客气点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是过于专制,认为自己应当在子女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要绝对的服从,但凡有一丁点儿不服从就认为与家长对着干,是忤逆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