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回忆说,当年自己第一次进班的时候,带一年级的手工课,教小朋友叠小红花。一向认真细致的她做足了准备工作,叠小红花的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胸有成竹地带着材料和春风般的笑容开始上课。

结果没想到,那节课可把她给累坏了。

满教室跑前跑后,全是举起来的小手——都没听懂。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业界大咖的她仍然记得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节课,当年的她想的很明白,说的很清楚,做的很周到,但是七八岁的小朋友却一点儿都没听懂。

从那以后,每当备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年级的小朋友,去听,去想,去理解。

不是宝宝不听话,是你这个当妈的不会说话

另一位幼儿园特级教师当下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

终身从事学前教育的她,举手投足间透出温婉娴雅的气质。

有一天她和朋友聊天,说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吃太阳蛋。

朋友问,太阳蛋是怎么做的呢?

她一边说,一边缓慢优雅地示范:

“平底锅刷好油,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

朋友立马说:

打住!你说“磕一个鸡蛋”就可以了,干嘛还要“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

她一下子就乐了。

因为她平时就是这么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呀!

只有用这样重复明确的语言和动作示范,小朋友才会理解。

而朋友刚好是高中教师,多年任教下来,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磕鸡蛋的动作,还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几位教育界专家的聊天,让我醍醐灌顶。

他们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意识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不同年龄特征的孩子,对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宝贝,把你的玩具整理起来吧!”

——1岁的娃一脸懵逼。

“宝贝,自己穿裤子好不好?”

——2岁的娃一脸懵逼。

“宝贝,用筷子吃饭吧!”

——3岁的娃一脸懵逼。

……

如果你对这些场景还没有感觉的话,不妨试想一下下面这个场景:

“妈妈,给我做个松鼠桂鱼吧!”

——你一脸懵逼。

你会去怎么做?

我猜,你有三个选择:

第一,拒绝他。

第二,寻求外援——叫外卖or下馆子。

第三,上网查询具体操作步骤。

要准备:桂鱼、干淀粉、番茄酱、鲜汤、糖、香醋、酒、盐、蒜瓣末、笋丁、香菇、豌豆、猪油、虾仁、麻油。

第一步:将桂鱼去鳞及鳃,剖腹去内脏洗净沥干。

第二步:各种配料洗净备用。

第三步:一手用抹布按住鱼身,把鱼头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