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小小常在快两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手指,把自己的拇指啃得指甲都变型了,还咬出血来,伤口轻微发炎。无论怎么制止都不管用,只能在他睡觉的时候,用百多邦软膏涂在伤口上,防止进一步发炎。

后来在香港买了一瓶专门用来改变吃手习惯的“小苦药”,可以涂在指甲上,通过苦味来抑制孩子吃手的欲望。常爸自己尝了一下,苦得龇牙咧嘴,所以没舍得让孩子受这个罪,就搁置下来了。

因为常爸之前做过一些研究,知道频繁吃手是很多孩子的必经之路,所以虽然心痛孩子把自己咬得手指变形,也就不再强加干涉了,做好手的保洁和消炎,爱吃就让他吃吧。

过了一段时间,猛然发现,小小常不再吃手了,拇指的指甲也长回来、恢复正常了。不得不感叹成长的妙不可言,只要耐心等待,很多“毛病”都可以“不治而愈”。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一岁以前吃手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不要去干涉;但是过了一岁孩子还是吃手(咬手指),家长就开始焦虑了,很多人认为,频繁咬手指与安全感缺失有关,是这样吗?今天,我们请小马君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聊一聊。

如果孩子需要抓头发,咬手指,摸大人胳膊或者衣角才能入睡,是不是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已经够注意保护了,为什么他还是没有安全感?

而如果我要说,孩子的这种表现特别正常,他只是在用新学会的本领来安慰自己呢,爸爸妈妈们会不会更加疑惑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些你认为“不正常”的“臭毛病”是如何产生的,跟传说中的安全感有没有关系,爸爸妈妈又该不该帮孩子纠正?

大部分孩子都曾有过专属“小动作”

关于安全感我自己特别喜欢John Bowlby的依附性理论。他的观点就是孩子与父母的早期互动会影响他与他人的安全关系,而孩子有无安全感是需要长期的观察以及大量的证据,单从他某一个行为就去判断其安全感是否充足,既片面,也不科学。

比如我们很容易通俗地认为爱笑,周围人暂时离开也不哭不闹的孩子很“懂事”,而那些经常“咬手指、抓头发、奶嘴不离口……”的孩子常被视为是劣迹斑斑的“问题儿童”,让大人,尤其是长辈们忧心不已。

其实,并非只有你家宝宝才这么“难搞”,基本上3岁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有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小动作。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或是问问爸爸妈妈,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动作。

而排除个别有明显“自我伤害”的倾向(比如用力、大把地拉头发,长时间尖叫、浑身不停地颤抖等),需要向专业的儿童医学机构求助外,适当的有一些“坏习惯”,不仅不能下判断说他“没有安全感”,反而要恭喜他找到了一种自己喜欢的安抚方式,通过这些行为他们来释放压力让自己得到安慰(self-soothing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