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自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文书网上所查到的案件主要集中在2014年及2015年,占到462份判决书的八成;而文书所对应的案件多发生在2011至2015年这五年间。

已判决电信诈骗刑事案件只是电信诈骗案的很小一部分,有的案件还在审理,有的则根本没有立案或起诉过。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全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2016年前七个月则已经立案35.5万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损失114.2亿元。

但是,文书网这462件判例涵盖近十种电信诈骗手段,被诈骗金额从零元到三千万元以上不等,遍布全国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关联境外11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外集团。电信诈骗的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可见一斑。而判决书中记录下的翔实犯罪事实及判决,也提供了丰富的分析资料。

那么,从判决书看,电信诈骗刑事案件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套路?电信诈骗为何层出不穷,治理难点何在?


这五年电信诈骗案的套路,全在这462份判决书里问题①:骗术、剧本不断“迭代”

- 在462个案件中,冒充国家公职人员并谎称被害人涉嫌洗钱、藏毒等犯罪活动的恐吓方式最为常见,占近1/4。这类案件通常由大团伙作案,甚至涉及境外诈骗集团。被告人通常分为至少三线:利用非法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资料,由一线人员冒充本地公检法或邮政工作人员,电话通知被害人银行账户涉嫌洗钱或有藏毒包裹;再由二线人员冒充公安民警,电话恐吓被害人涉嫌严重犯罪,必须配合检察机关的调查;再由三线的冒充检察官的被告人联络被害人,表示若欲证明清白,需将账号钱款转入三线被告人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并提醒被告人案情机密,不得向他人泄密。

- 以各种补贴奖励诱骗被害人的案件共有75件,其中以徐玉玉之类的学生为对象、骗称获得奖助学金的有6件,这些案例通常与教育部门、社保部门的信息泄漏密切相关。

- 以“猜猜我是谁”、“到我办公室来”等方式撒网诈骗的案例有46件,不过也是得手率最低的骗术,有1/4的案例都未遂。

- 谎称援交卖淫交往的色诱案件有21件,案情多呈现出以台湾地区男性为目标、跨两岸作案的特征。

- 虚假提示网银漏洞或网银升级的案例数量虽然不多,却多与更新型的网络诈骗相结合,危险程度高。被告人通常先利用伪基站群发短信,再诱导被害人点击钓鱼网站链接,侵入被害人网银后将钱转走。诈骗团伙利用伪基站和互联网技术使用仿真度高的群发号码和钓鱼网站,极具迷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