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气温的升高,小儿腹泻病也逐渐“抬头”,记者从江苏省某医院儿科门诊了解到,儿科医生每日平均接诊40-50名“拉肚子”的小患儿。儿科某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初夏时节广大家长需重视预防婴幼儿常见病——小儿腹泻。

初夏重视预防小儿腹泻

  留取患儿排泄物查病因

  “初夏发生的小儿腹泻类型较多,病症类型要分清,治疗措施因型而异。”该主任医师说,孩子的排泄物往往传递出重要的致病讯息,不同的病因会有不同的病症,病毒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粪便呈“三多”特点,即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患儿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在大便量少次多,呈黏液状或带少量血丝,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受凉性腹泻:主要表现为便数增多(一日6至8次),大便呈水样且有泡沫,部分伴随有呕吐、进食不畅等症状;饮食不当性腹泻:该腹泻相对好辨别,多在小儿饮食后不久发生腹泻,脱水,严重者可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该主任医师说:“近期来就诊的腹泻患儿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和饮食不当造成的,如果家长不能确定孩子的发病原因,可以留取孩子的大便样本到附近的医院进行检验,以便确定初步病因。”

  患儿不可滥用抗生素

  “门诊常遇到这样的妈妈,孩子因腹泻就诊,我们询问孩子有无用药,她会急切地告诉你三四种药名,甚至把家里的药全拿来了,最多的有五六种之多。”陈辉说,不少家长在“求速效”的倾向性下出现抗生素的滥用: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盲目联合用药;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去药店买广告宣传的药或别人推荐的药,造成重复应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停,孩子成了试验品。对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宝宝滥用药,可引发其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形成药物性腹泻,加重病情,亦可造成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专家特别强调,非“细菌性”肠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后患多多。“家长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孩子腹泻的类型,所以不建议家长给孩子私自‘开处方’。”

  腹泻后禁食或加重病情

  “许多家长为了让患儿胃肠道‘喘口气’,会限制孩子饮食,或干脆禁食,殊不知,这种做法对病情有害无益。”陈辉解释,腹泻时孩子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粘膜损伤修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孩子对于营养需要量增加,如果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会造成营养不良,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孩子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所以若非严重呕吐者,孩子腹泻时不必禁食,应该多摄入水分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补充疾病消耗,缩短腹泻后康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