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6:58 编辑:女性吧
严寒天气,保暖保湿成为人们冬季生活的普遍选择。于是,有人发明“衣服温度表”穿衣法则,有商家推荐发热内衣,有人为防感冒往加湿器里加辅料。这些做法科学有效吗?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约请专家解疑释惑。
“衣服温度表”是否科学?
【回应】 怎样穿衣保暖因人而异,与年龄、基础代谢率、个人体质有极大的关系
“厚羽绒服相当于9℃,薄羽绒服6℃,厚棉衣5℃,厚羊毛衫、棉背心4℃,抓绒衣服、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若外界温度为22℃,那么穿一件薄棉毛衫加一件薄外套即可:22+1+3=26,控制在26℃最为舒适。”进入冬季以来,一则“衣服温度表”穿衣法则开始在网上传播。
“‘衣服温度表’的说法,我认为并不可靠。”南京市中医院老年科主任中医师骆天炯说,一般情况下,24—25℃的外温对人体来说是最佳、最舒适的温度,但是穿多少衣服、对冷热的感知等,却与年龄、基础代谢率有关,特别和体质有极大的关系,因人而异。
儿童保健专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华也表示,“衣服温度表”一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没有相关文献报道。她说,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功能不稳定,其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年龄越小,受影响越大。
骆天炯告诉记者,从中医学的角度说,衰老的过程就是阳气不断衰减的过程,儿童的新陈代谢较快、比较怕热,一动就会出汗,所以穿得不宜过多;而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能量供给不足,比较怕冷,冬天应该更加注意保暖。
骆天炯建议,冬天也应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注意冷热变化。
“发热内衣”是否靠谱?
【回应】 “发热内衣”市场混乱,应查看标识,谨防假冒;全身发热未必就好,应根据实际情况购买
冬天到了,消费者喜欢购买防寒内衣,一些商场也推出了“发热内衣”,加上众多太空棉、暖卡、远红外等产品的混淆,让消费者常常一头雾水。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博士后研究员郑光洪介绍,保暖内衣对人体产生保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原理实现:一是被动保暖,比如增加内衣的厚度等降低人体的热量损失,这是传统的保暖方法;另一种就是主动保暖,在内衣中采用具有发热功能的材料纤维,将电能、光能转化为热量,或者通过吸湿、内部物质形态的变化放出热量,使得人体温度升高。
郑光洪指出,只有使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产品,具有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热量,即主动发热,才是发热内衣。如“羊毛竹炭蓄热纤维”在纤维中添加了竹炭粉末,能够吸收能量,发射一定波长范围内的远红外线,促进人体升温。另一种“吸湿发热纤维”则能够在吸收水分的同时释放出热量。这类纤维制成的保暖内衣和传统的保暖内衣相比,由于增加了一种保暖手段,在面料的厚度、结构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保暖性能的确优于传统保暖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