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儿的情绪我们要了解的有哪些
看到标题,可能有不少有疑惑,婴儿也有情绪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问题来了,关于婴儿的情绪我们要了解的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小婴儿有心理情绪活动吗?许多人对此提出疑问,“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心理活动呢?”他们认为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不可测定。
研究证实,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论任何年龄均有心理活动。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情绪体验。喜怒哀惧是人的四个基本情绪,后来会衍生出很多种类的复杂情绪。几个月的宝宝的情绪表现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把体验到的情绪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一件坏事,更不是可耻的事,家长们无需在这时候教育孩子隐忍,而是给他们以足够的爱,让他们的情绪得以正确的处理。
婴儿最大的特点是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极为迅速。早在新生儿时就有的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时候的情绪状态主要决定于生理需求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吃饱了、睡足了他就表现出愉快、安静,就有了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出现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有的妈妈在宝宝哭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不管怎么做都安抚不了宝宝的情绪。这时候,耐心已经消耗殆尽,妈妈们便开始变成了勒令遏制宝宝哭泣的“凶妈妈”,甚至把宝宝丢在一边不管。这样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凶可能导致宝宝难以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你的不管往往导致宝宝长大后变成心理不健全的缺爱孩子。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如果有成人的陪伴,有人和他玩耍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全身的活动和笑出声,显露出非常愉快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
心理学家曾对500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微笑是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生理反应,婴儿的微笑也具有社会性,会影响成年人,可以密切与母亲的关系,母婴不断地强化这种应答,从中获得满足,这也是婴儿的心理需求。
周岁以后的孩子,在情绪上较为成熟,开始深度与他人交往、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已经知道母亲不会丢弃他,不再害怕离开母亲,对新事物有“探求欲”。这时母亲就可适时地鼓励孩子交往,接触社会,不要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设置人为地障碍,既要满足孩子的亲子依恋情感,又切忌娇惯和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