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需要让孩子自主的去完成一些事情,孩子也需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那么想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想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该怎么办

总有一些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课总迟到;总有一些孩子丢三落四,书包收不好;总有一些孩子下课光顾着玩,上课再往厕所跑······

每年到了小学新生入学的报名时间,很多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找家教送学习班。但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不会知识,而是不适应学校的生活。

大约有70%的孩子因为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所以,在孩子上学以前,家长们应该先帮孩子做好自理能力上的培养,知识的储备倒是次要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5 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

在独生子女道德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学校没有生活老师,同时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总指望老师,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孩子吃饭不会像在幼儿园时有老师的照顾,更没有老师随时提醒去厕所或喝水,放学以后要自己收拾好书包等等。

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提高,如果是迟到了,忘记带学习用品,在幼儿园时不是什么大事,可上了学以后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