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未来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自从入园后,遇到的大都是争抢以及攻击这些事儿。甚至在孩子的书包里,常常发现不属于他的“新物品”……发现孩子有这个坏习惯,满足TA比吼娃管用一万倍!

昊昊妈:

周末我帮儿子收拾玩具,意外发现多了12色蜡笔,于是问儿子。儿子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

我赶忙追问:“经过老师允许了吗?”

儿子摇摇脑袋:“没有,老师不知道。”

听到这话,我瞬间火冒三丈:“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开始偷东西了!”

儿子委屈地问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

恍然大悟,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没有“偷”的概念。

遇到孩子的这种“拿来主义”,宝爸宝妈要采取什么措施呢?

怕家长一冲动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看看下文~~~

物权意识敏感期

大约从孩子2岁开始就慢慢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了。所谓物权概念就是物体的归属权,它是我的?你的?还是共享的?

典型表现:

语言方面——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动作方面——牢牢捍卫自己喜欢的东西,伴随攻击行为。

情绪方面——易冲动且不能自制,完全一副“小霸王”模样。

这个时候,孩子“我”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

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会有所减缓。

此时,家长的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

场景1:绝不能吃亏

游戏活动时,孩子们排队有序地去拿喜欢的玩具,这时一个男孩子冲到前面,推开小伙伴,将一大筐玩具拿到手中,独自玩耍。

老师发现制止后,他直接将玩具扔到地上,乱踩一气。

场景2:偷偷摸摸地玩

一天,6岁的童童鬼鬼祟祟地在屋子里玩玩具。后来才发现那个玩具是他从别的小朋友家里”拿”的,而且他知道“鬼鬼祟祟”背着家长玩!

我们知道,5岁以下的孩子,无非是边界感不清,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

但6岁的孩子,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或错误,所以才会用“鬼鬼祟祟”的方式处理“偷拿”的玩具。

这种回避行为恰恰体现了孩子道德意识初建时的模糊感及不确定性。

孩子有这个坏习惯,家长该采取什么措施?

家长该怎么办?

物权敏感期内的宝宝

1.保持冷静

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情况时,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静,再思考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