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当身边朋友跟你分享他们孩子好习惯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样存在一个困惑。这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培养方法自己家的孩子就不适用,难道是方法错了?不应该啊,一样的方法和步骤乃至策略。这个困惑其实也困扰我十几年,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就得不到相同的结果。

我的困惑始于中学的经历,是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那时候我用了一学期从学渣逆袭到了学霸,周围同学在惊叹之余就时常跟我讨要“秘技”。我是乐于分享的人,但我发现自己分享的所谓的秘密方法同学们都会,于是我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自我反思,我该怎样总结才能帮助到同学呢?那时候没有接触心理学,时至今日我已是在心理学界摸爬滚打十余年,对这个困惑也有些明了了,只不过身为人父的我那个困惑早已不是学习问题了,困惑的对象被家庭教育问题占据了多半,当回顾自己的心理学工作经历发现心理学最大的应用应该是在家庭教育吧。

一个困惑了80%家长的习惯培养问题

因为在咨询中时常听家长朋友抱怨,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别人家孩子就能培养出好习惯,我家孩子就不行,问题出在哪?问的家长多了,我也开始琢磨这个困惑,为什么坚持正确的方法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近来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发觉这其中奥妙,而且似乎很少见有专家提及的。

上大学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关于行为习惯培养的科目莫过于行为心理学。行为主义的方法在动物训练领域绝对是成效显著的。运用行为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让鹦鹉学舌,可以训练优秀的导盲犬,可以让猫咪学习上厕所。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教授行为训练课程的老师,她神采奕奕的讲她自己是怎么运用行为训练方法一步步把她家的猫咪引到厕所的猫砂上大小便。然而,行为训练在训练孩子行为习惯上却远没有训练动物行为那么好用。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曾经有句名言:“给我十二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乞丐乃至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他的理想和豪言壮志是一回事,但实际家庭教育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两个儿子在父亲严格的行为训练教育方式下,都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跳楼自杀了,小儿子自杀未遂,后来经过长期的心理治疗才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行为训练的方法是没有问题,但应用于孩子习惯培养需要扫清一个阻碍或者说需要一个基础。那就是情绪阻碍,习惯培养必须理顺情绪,必须以积极情绪为基础,习惯培养的过程中积极的情绪应该大于消极情绪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总体而言还是高兴的。我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经常做的,如何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动之以情呢?结合心理学和我教育孩子的经验,给爸妈们分享三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