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对孩子说“我生气了”,你这是在深深的伤害孩子!
“宝宝越来越调皮了,以前不听话,只要一句‘再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他就会乖乖的,可是昨天宝宝拿我的口红乱涂乱抹,我让宝宝放下,完全无视我,于是使出了杀手锏,假装生气的对宝宝说“快放下,你要是不放下妈妈就生气了”,宝宝反抗几次最后乖乖的放下了,用失落恐慌的眼神怯怯的看着我,当时好心疼宝宝,真希望他还是惹妈妈生气的孩子,而不是怯怯的怕妈妈,宝宝是被我吓到了吗?”
中国家长爱用“我生气了”来制服孩子,“再不回家妈妈生气了”,“再不听话妈妈生气了”等等,几乎每个家长都说过,大人们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就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让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养成诸多坏习惯。
用生气来硬碰硬会形成反作用
家长如果直接对孩子生气,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叛逆因子,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是一块绊脚石,比如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
会让孩子的人生活得很累
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久而久之,为了不惹别人生气,为别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活得很累,也难得开心。一方面,他需要刻意去讨好周围的每个人来认可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动,这就很容易导致他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不迎合别人,他会觉得自己不好,有一种罪恶感、恐慌感,就好比当年惹爸爸妈妈生气的感觉。迎合别人,他又觉得被剥夺,也很难受。
更让他难受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这种冲突,周围的人也可以察觉到,于是,他虽然事事处处替人着想,但这种带着被剥夺意味的“好”会让人觉得很勉强,结果反而给人虚伪的印象。一旦人家觉得他很虚伪,对他的态度就会变化。感受到对方的这种态度,就会加重他“不好”的感觉,使他内心更加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