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你的手,孩子才能独立
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应该是从自我照顾能力开始,然而,父母头脑里一定要有一根弦——更重要的是独立人格的培养。一个真正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不仅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还会更自信,对环境、对未来都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独立性不是父母主观的要求,而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从一两岁有了自我意识便开始了。
孩子已经迈出了独立自主的第一步,作为父母,应该怎样配合孩子的成长呢?
放开你的手
似乎大家都知道一条生活定律:但凡妈妈不能干,她养出的儿女大多能干。我的一个儿时好友即是如此,她妈妈是那种能把任何一件家务事都做得一塌糊涂的人,而她上小学就会做饭,从初中到大学,所有的毛衣都是自己亲手织的。她说没办法,不自己做就什么都没有,都是妈妈“逼”出来的。
好友现在开着一家公司,她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还有个朋友从儿子懂事起就告诫他:“你是男生,妈妈是女生,男生就应该帮助女生、照顾女生。”所以,去超市通常都是她在前面挑挑拣拣,儿子跟在后面提筐推车。现在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对妈妈从来都是知疼知热。朋友常得意地炫耀:“比老公强多了!”
我相信,这个小男生会好好地爱他生命中的每个人。
从普通意义上讲,这两位母亲不能称之为“好妈妈”,但正是她们的“无能”和“自私”,却在有意无意间使孩子拥有了自身最突出的优势——独立,并且懂得怎样关爱他人。而这也是当前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的素质。
我们都是能干并且乐于为孩子付出所有的母亲。我们见不得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乱七八糟,经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我们亲力亲为,百般呵护,我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事业,就是为了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可我们打心眼儿里还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像我们自己一样独立,能像我们爱他们那样爱我们。
所以,当孩子动手抓饭往小嘴里塞的时候就让他抓吧,当孩子把手里的美食递给我们品尝时就安心地尝一尝吧,我们心中那个将来独立自主、充满爱心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从我们的一个举动、一个态度中成长起来的。
该出手时才出手
当孩子尝试独立时,其实还是需要父母做后盾的,父母只要传递给孩子一个讯息——我们对你有充分的信心,但如果你需要我的话,我会立刻出现。也就是说,父母只需“存在”,切勿干扰,与孩子保持距离,只当有需要、有危险时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