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detail">.
你的孩子值得跟顶尖大脑讨论一流话题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在评论此题目时,说其“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与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力极不般配。”,他甚至痛心地说“数百万的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的不过是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
有人找出了近年来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来与谢教授的观点呼应,我在这里随便引用五例: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我自己这两天去找了中国古代科举的作文题目,最出名的莫过于苏轼20岁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作文的题目只是规定了文章的内容,对结论是开放的,并不强求考生赞成或者否定。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
苏轼在短短六百字当中,谈了宽容与界限的关系,提出“仁可过,义不可过”的观点,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堪可媲美。
请注意,我在这里想要比较的是考试的题目,而不是比较今天的孩子与当年的苏轼。让人悲哀的是,恐怕连苏轼和孟德斯鸠,在做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时,也无法从中崭露头角,展示其敏捷的思辨和辽阔的雄心。
从考试题目可以看出来我们对青年人的期待和要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学生既不能跟同时代的欧美学生比试思想深度,连古人的取试标准,我们也遥不可追了。
在中国考过驾照的人都知道,考驾照跟开车是两回事,使用的方法,着眼的重点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有驾照的人未必会开车,会开车的人未必拿得到驾照。
如果把考驾照跟高考的应试教育并列放在一起,你会觉得很可怕,孩子们可不是花三个月半年在对付一个考试,而是十几年的时间全部用来应试,而练习真正的人生驾驶技术的时间几乎没有。
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其可怕之处在于,不但夺去了孩子们全部的时间、精力,掠夺了一个个家庭的大部分财富,还夺去了孩子们在世界上真实学习、生活、创造的能力,更是早已从他们的身体里抽去领先世界的雄心壮志,改变世界的崇高理想。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抱怨、无奈然后服从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