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懦弱?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以后的性格如何,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这是有道理的, 那么你知道父母的那些行为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懦弱吗?
1. 家长表现出“怕”
豆豆在公园发现了一只天牛,她兴奋地指给妈妈看,想让妈妈摸一摸,妈妈害怕虫子,吓得大叫了一声,豆豆也跟着“哇”的哭出了声。
森森是个3岁半的小男孩,他总是不敢自己做事情,干什么都要爸爸妈妈陪,见到生人就又躲又藏。有一次电梯里的爷爷问他几岁了,他就是不回答,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道:“怎么这么没礼貌,爷爷在问你话呢!”森森不但不回答还拉住妈妈衣角躲到了妈妈身后。
很多时候家长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怕这怕那,缺少胆量,但却忘了自己平时也是这个样子。
比如有些家长怕虫子、怕狗、怕黑、怕打雷……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恐惧和不安,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些东西是危险的、可怕的。
有些家长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待在家中,很少社交,遇到新鲜事物也不愿尝试,只愿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那么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碰到生人往往会先躲避,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应对。
所以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先克服自身的恐惧和怯懦,平时多和孩子一起接触新事物、新环境、新朋友,扩大生活和交际范围,开拓眼界。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有意地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多去结交小伙伴,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2. 过度焦虑和关注
“诶呀,这个通道太黑了,宝宝快牵好妈妈的手,好好走路。”
“快放下,不小心弄碎了,扎到你的手怎么办!”
“别在那么高的地方玩,多危险。”
当孩子遇到一种新状况时会第一时间先停下来进行评估,他们通过观察身边人的反应,然后做出判断。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畏惧,而是家长想象孩子会怕、会危险,家长表现出的焦虑不安和过激反应导致了孩子害怕,让孩子不敢接触新事物。
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应当保持冷静,确认当下的环境是否真的安全,如果是,就给孩子迟疑和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去感受正在面对的新状况,然后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和应对。这样孩子会乐于不断尝试,积累经验,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