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说到带孩子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的就是孩子老是哭闹,因为不想去幼儿园哭啊,不给买布娃娃的小嘴就能噘一天,不想坐安全座椅就会大吵大闹,谁不想要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可如果每个孩子都会24小时听话,那就不是孩子了。因为他们不太懂得控制情绪这件事。遇到孩子哭闹的时候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发号施令,不许哭,过一会儿风平浪静,而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越堆越多成了垃圾。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孩子对父母的话也会很逆反。那么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才能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呢?
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这就造成当孩子生气伤心害怕的时候,父母很难跟孩子交流。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也显得力不从心,孩子也会一直受情绪的困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曼曾对美国119个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四岁初中到青春期,还有130多对新婚夫妇,从结婚到养育孩子的全过程进行的追踪研究,通过大量案例中发现,教育子女不仅仅要重视智商培养,还需要情绪上的指导。这一点是过去30多年里众多教育理念当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跟其他育儿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给你一大堆花里胡哨的方法,让你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你在不干涉孩子成长的前提下,跟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接受过情绪管理的孩子也被证明他们比其他孩子身体更加健康,学习成绩更优秀,和朋友可相处得更好,更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情绪上更健康,从压力中解脱的能力更强。说白了就是情商更高。
成功育儿并不复杂,他最需要的是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陪在孩子身边,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们今天的节目来讲讲第一点: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您可能对情商的重要性早有了解,但是情商可不仅仅是用来培养孩子的。要想孩子情商高,父母首先要情商高。因为孩子关于情绪的认识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从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行为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长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可以通过父母的表情体态读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同时小宝宝也会有自己的表情和体态做出回应。
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回应宝宝的提示,用眼睛和他交流,用婴儿的语言和宝宝说话,这些宝宝就会更早地学会情绪调节。比如:当逗他们时他们会很高兴,表现的很激动,但是之后呢又能很快的恢复平静,进入休息状态,在不同的情绪之间切换就是一种情绪调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