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招治疗孩子的“拖延症”,这病真不能再拖了!
不知大家有没这种感觉,小时候经常凑一起玩儿的几个孩子,看起来都一样聪明不分上下,但是开始上学之后,学习成绩就渐渐有了差距,而且越来越明显。成绩好的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课外活动,每天过得也开心快乐;而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烦恐惧,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家长也不得不把原来正在进行的兴趣才艺搁置一边,一切都为学习成绩让路,可越是这样,孩子越发感到每天的生活索然无味,脸上也少了以前的笑容。
前阵子我去参加了本地图书馆一个专门为homeschool家庭学校(孩子不在学校上学,而是在家里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的教育,美国这种情况还挺普遍,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能有一位全职家长或请得起优秀私教)家长举办的讲座活动,主讲人April老师毕业于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有着20多年家庭学校私教导师经验,她一上来就给大家列出了以上这两种对比。
造成这种区别的关键是什么呢?April老师在工作中发现,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孩子学习好不好,过得怎么样,几乎都跟一件事情正相关——那就是孩子的自律能力,说得更精确具体点,是他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孩子的厌学、懒散、拖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成了procrastinator(拖延者)。这时,外界的约束和压力能起到辅助作用,好学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他律”环境,但更治本的方法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他能走在自我驱动的良性循环道路上。
说到时间管理,大家肯定会想起日程、计划、各种表格啥的,可是做计划容易,怎样才能保证它被执行?结合April老师的分享和我自己的带娃体会,其实让孩子懂得这些才是关键:
“死板的日程”让你更自由
用日程计划表格帮助孩子管理时间的确是个很棒的方法。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对在每天要做的日程计划上划勾勾,贴星星还比较有兴趣,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如果家长稍有放松,很快就会不了了之。
即使有些孩子小时候做得还不错,但长大些却不再愿意遵守,有点像“机器人觉醒”一样,开始有自主意识,要求自由,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受那些日程计划的约束。可是,自由的结果就是,整天整天的玩游戏瞎混混,一天两天看起来好像是快乐了,但久而久之,尤其当学习跟不上的时候,那可是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成绩一差毁所有了。
解决的关键是要让孩子从内心就接受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而不是“爸爸妈妈这样说,就只好这样做”。一直记得逃逃的学前班老师Mrs. Keller在鼓励家长们帮助孩子每天规律作息学习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Let them know, Routines give you freedom.” (让孩子知道,日程管理让他更自由) ,因为它能帮助你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把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完成,剩下的时间孩子可以自己支配,既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也有发呆的自由,也就是有更多自由的“留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