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心理]如何让孩子写作业不再拖拖拉拉?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习惯化是对某个刺激的反应由于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逐渐降低。
比如,一个儿童在看到新玩具时,会感到很有兴趣,当他持续玩这个玩具时,就会逐渐习惯化,而不会产生最初的情绪。
相对孩子而言,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最初写作业相比玩看动漫、玩游戏,更容易产生厌烦感,但如果养成了习惯,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也可说是习惯化了。
那么,如何养成爱写作业的习惯呢?
根据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的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2.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3.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然而,在现实中,父母常常坚持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孩子依然不爱写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关键并不在于习惯形成理论的问题,而在于父母培养孩子习惯的方法上存在问题。
1、缺乏一致的原则
通常父母只会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完成作业,但却没有固定时间,比如每天7点必须写作业,所以,孩子会认为,早点、晚点写都无所谓,而且父母也常随意修改写作业的时间。
结果,有时父母为了鼓励孩子,规定写完作业可以玩玩具或看动漫,但由于时间过晚,导致原来的承诺无法向孩子兑现,就会使孩子对规则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写作业反感。
所以,父母在确定规则时,一定要明确而一致,即使因为其他事。比如偶尔家中来客人或吃饭时间晚,都需要提前和孩子说明变化的原因,并尽可能晚一些再坚持,不要让孩子认为,规则是大人可以经常随意改变的,即使因特殊情况改变,也是父母与孩子协商的结果。
2、违背了发展规律
习惯化的形成往往针对一至二件事时会更有效,当同时完成几件事的习惯化,就容易失去效果。
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写作业或练习钢琴,最初的阶段父母不仅要求固定时间进行,同时还要完成一定的时间量,就意味着孩子即要习惯固定时间点,还要习惯固定时间量,这就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