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6个不作为,孩子以后最易沉迷网络(写给所有父母)
担心的不无道理。有研究显示,沉迷游戏的孩子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位妈妈就这样说,“每天我一回家,孩子就会扑过来抢我的手机,熟练地打开手机里面的游戏,玩起来。一开始,我还挺自豪的,才两岁的孩子,你看他玩得多专注呀,手指多灵活呀,但现在孩子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吃不睡都可以,不让玩就会哭闹不止。”造成这种低龄化的原因,跟年轻一代的父母自己喜欢玩手机,甚至还以此作为哄孩子的工具不无关系。
玩一玩、稍作接触,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但若处理不当导致成瘾,或者给孩子埋下网络成瘾的可能,就都需要父母警惕了。
那天跟朋友们在一起,聊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个朋友问: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缺爱,也很少感受过胜利的滋味,那么他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答:我猜,会变得很冷漠,情感隔离,反社会。
另一个朋友说:也可能沉迷网络游戏!
大家笑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网络和网络游戏视为仇敌。我听过不少身边的父母这样告诉我: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我把家里的有线电视和网络都给停了。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游戏未必这般十恶不赦。那些在现实世界中缺爱、缺陪伴、自信心经常被打击的孩子,游戏会成为他们的一个绝佳避难所。这个时候,游戏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避免孩子走向绝望,对孩子的心理起到了保护作用。
简言之,父母没给孩子的,游戏却给了。看来,父母们希望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一味靠强硬制止并不合理。首先要弄明白,网络和网络游戏,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高文斌研究员从2002年开始关注并研究网络成瘾问题,同样他也是积木宝贝国际早教的专家顾问团成员之一。且听听他结合大量网络成瘾案例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
父母首先要搞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在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
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
尤其到了孩子青春期,父亲对于孩子,特别是男孩来说很重要,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网络成瘾中男孩居多,“父亲缺席”是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