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瞎捣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不懂共情
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种情况。
认知共情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共情是指能够感受、分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零到六岁,是诸多儿童心理学家公认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三岁之前更是重中之重。
这三年,孩子与家人朝夕相处,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育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家人们更多的观察与耐心。
共情的好处1.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经常会做出很多大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比如,无理取闹、咬指甲、打人等等。
家长要花些心思去琢磨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留下隐患。
2. 有助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建立
家长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 更好的管理情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日常行为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如何做到共情?1. 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大多不会用语言来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与孩子交谈时,身体下蹲,而非高高在上,拉近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下蹲」,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大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面对同一样事物,我们与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永远不要以大人的思维理解孩子。
每当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试着这样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呢?」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直接、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你有多大的不同了。
举个栗子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会大哭,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我现在是一个被父母送到完全陌生地方的小孩,而且父母就要离开我了,我会怎么想呢?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他们是不要我了吗?」「这个地方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我好害怕。」「那么多小朋友都在哭,这个地方一定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