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模仿谁的行为?
我们之前说过了行为塑造的四步:
奖惩、反馈、有边界的自由、协商。
今天要讲行为塑造的第五步:模仿。
与前四步不同的是:孩子是主语。
有的妈妈希望晴妈推荐育儿书籍,
在这里预告一下:之后会有书单,
通俗版育儿书,以及专业度稍强的书。
在这个分支课程结束之后会贴。
每次课程会从书籍中摘一些段落,
但不意味着段落就是全书主题,
很多书籍很博大,有许多复杂的内容。
晴妈始终不是专家,只是学习者,
用一颗学习者的心向其他学习者推荐。
【经典说】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
社会学习理论
尽管操作式条件反射在儿童获得道德反应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仅有它本身是不够的。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大部分是通过模仿来学习道德的——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适宜行为。
榜样的某种性格会使得儿童乐于去模仿:
-温暖和责任。学前儿童更多地模仿那些温暖的、有责任心的成人的亲社会行为,而不是那些冷漠的、有距离感的成人行为。
-能力与权力。儿童钦佩那些有能力、有权力的榜样,并选择这些人进行模仿。这也是他们尤为乐于模仿年长儿童和成人行为的一个原因。
-言论与行为的一致性。当榜样说一套而做一套时——例如,声称“帮助他人很重要”,但是却很少帮助别人——儿童渐渐的选择成人行为表现的最宽泛标准。
在学前期,榜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儿童早期末,如果儿童长期处于有同情心的成人环境中,他们会更多地表现亲社会行为。在重复的观察和他人的鼓励下,他们已经把亲社会规则内化了。
《发展心理学》
班杜拉做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