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哭就给”的安全感迷思
有一种育儿法主张,宝宝每次哭时,就表示他有需求。我称这为「一哭就抱」或「一哭就给」理论,它指出宝宝哭时若无人理会,宝宝的需求就无法满足,而且宝宝会变得没有安全感。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种主张并不合逻辑。
很明显地,宝宝每次哭,就表示有「要求」,不过,真的所有的「要求」都是「需求」吗?
这种「一哭就给」的理论,无法让父母分辨宝宝不同的哭闹,也不能帮助父母认清孩子真正的需求。事实上,父母若听从这种教导,后果反而是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前面提到的读者问题,宝宝很明显是在「要求」妈妈时时刻刻都得关注他,但是这种「要求」已经变成强求了。除非妈妈一直和他玩,不然他就抱怨哭闹,直到妈妈顺他的意为止。用哭闹来要求和操纵别人,与用哭闹来表达痛苦或害怕,两者有极大的不同。把所有的哭闹都混为一谈,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害怕或痛苦时,真正的需求是被人安慰,但是对一个强求的孩子来说,他真正需要的是学习满足,并且停止要求别人事事顺着他的意。父母向强求的孩子屈服时,会导致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也不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有读者告诉我,牙牙学步的宝宝整天黏着妈妈,哭哭啼啼地要妈妈和他们玩。这些孩子还没发现,他们其实可以自己玩得多开心。他们一心以为只有爸爸妈妈陪他们时,他们才能玩耍,结果错失了其他的乐趣和创意。
有些孩子的情况是:父母什么都听他们的,他们要什么就有什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种孩子的情绪稳定吗?还是他不断地要求这要求那,却总是无法满足呢?最重要的是,他真的快乐吗?对孩子百依百顺的父母,最后会让孩子变得既没安全感又不快乐。
爱孩子的父母,绝对不会被孩子的哭闹收服,以致于把不好的东西给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都知道,他只要哭闹或大发脾气,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
清楚分辨孩子的要求与需求
父母必须有智慧看清什么对孩子最好。孩子当下的要求,不该完全推翻父母的判断。
我先生有次讲道时,提到一件往事:Joel 和我初为父母时,有一天开车在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上。那时老大系在车子后座的儿童安全座椅上,因为他的尿布脏了,正使尽力气尖叫。Joel 和我听着他的尖叫声在小车内回响,两人心里都难过极了。很明显地,宝宝极度不舒服,希望我们马上帮他换尿布。我们整颗心都悬在他身上,恨不得立刻满足他的需要并且安慰他,但是 Joel一边开车,一边做了清楚的决定:「我现在就可以把车子停在路肩,帮他换尿布,换完尿布,宝宝就舒服又满足了。但是现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这么多,车速又这么快,我如果把车停到路肩,我们都会很危险,所以我决定把车开回家再换尿布。接下来的十分钟,宝宝会不停地尖叫,但是我决定要开到一个能确保宝宝安全的地方后,才帮他换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