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我的建议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前,我们需要有耐心地先做一些功课,首先先检视一下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从中观察是否我们能解读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后,再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有些行为是从互动中学习而来
还记得在宝贝儿子Aidan出生后,我不断地餵奶、抱小孩,终于把背弄伤,压迫到神经,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復健、看秘医,那痛苦的经验让我不敢再抱小孩。在那之后,我都会跟Aidan 説:「妈妈背会痛,不能抱你了,你可以自己走路或坐推车。」坚持久了,现在Aidan 只要是跟我岀门,我们可以一起走好长一段路,他也不会要求我抱。
跟爸爸岀门却是另一回事,爸爸招架不住儿子的撒娇功夫,只好每次都妥协,养成了他出门都要爸爸抱的习惯,不抱还会发脾气。有一次爸爸受不了了,对儿子説:「爸爸好累,给妈妈抱好不好?」儿子竟回答:「妈妈背痛,不能抱。」然后转向爸爸继续耍赖,不肯自己走,爸爸最后还是只能投降,流着满身的汗把儿子一路抱回家。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跟妈妈和爸爸在一起的表现会不一样,或是在学校就可以乖乖坐着把饭吃完,在家却跑来跑去要人餵,这到底是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孩子很快就学会跟谁在一起可以如何表现。我之前提到,分析了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模式,才能知道要如何改变,但是有时需要先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行为都有它的讯息
当父母看到孩子哭闹、打人时,通常第一个念头就是希望孩子能赶快停止他当下的动作。事实上,这些行为的表态不是重点,重点是其实孩子是藉由这些行为来传递他想表达的内心话,如果我们不仔细聆听,只处理那些行为,也许他当下会因为家长的处罚或喝止而停止,但是他的内心话没被理解,问题行为之后一定还会出现。那我们该如何「看懂」孩子的内心话呢?首先我们要先提升对孩子的观察敏锐度,所谓的观察敏锐度不是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后才开始注意,而是在行为还没发生前就要开始观察。这个意思是说,孩子其实都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好比他爱抢别人的玩具,这一定不只发生过一次,有可能在他跟小朋友玩的时候都会发生,那么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要在这个情境特别观察孩子,从中理解孩子抢玩具的动机。我们先不要先入为主,认为孩子抢玩具就是因为想玩而已,有时候孩子确实有其他的塬因,好比有可能是因为本来孩子就在玩那个玩具,但是他离开了一下去拿娃娃时,回来发现别人拿了他的玩具,因而感到气愤,又或者是那个玩具太吵,孩子受不了,只能把玩具抢过来将它关掉。行为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在抢玩具,但是背后的动机都不一样,这时候只要我们能明白孩子的动机,我们就能找到合宜的方式来引导孩子。